作者:李佳霖
臨床醫療,是一種「猜測」的行為。
從醫師接觸到病人開始,必須蒐集各種資訊,才能做出診斷;
資訊來的時間不一,資訊的重要性也不一,
醫師只能就「當時」「現場」「手上有的資訊」做病情的「猜測」。
而醫師也會根據「現有的猜測」去安排檢查,獲得更重要的資訊,讓猜測更準確。
例如,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
病人剛來,說嘔吐、腹痛。
這時的資訊,只能讓醫師「猜測」腸胃炎、胃潰瘍、腸絞痛、急性闌尾炎等等數十診斷中的一個。
半小時後,新的資訊來了,血液中白血球16,000。
這時候就要往腹部發炎疾病去「猜測」,範圍縮小到十個診斷;胃穿孔、胰臟炎、膽囊炎、急性闌尾炎、大腸憩室炎...等等。
再過幾小時,新的資訊:病人的中央腹痛移到右下腹部
這時候的「猜測」就會侷限在急性闌尾炎。猜中的機會就很高了。
所以做醫師,診斷要學的第一課,叫做「鑑別診斷」。
學習如何在看到病人時,腦中浮出這麼多的「猜測選項」,
及需要做哪些問診與檢查,讓醫師的「猜測」更為正確。
所以,誤診?我天天都在誤診啊。
因為本來臨床醫療就是件猜測的藝術。
診斷是猜測。治療也是猜測。
確定了你是什麼病,接下來要做什麼樣的治療對你比較好?
這也是猜測。
猜測的根據,是統計學提供的數字。
若有個急性闌尾炎病患,30歲,那我「猜測」手術對他比較好。
因為統計數字顯示:
30歲的急性闌尾炎病患接受手術的治癒率高達95%;
30歲的急性闌尾炎病患接受手術只有5%會失敗,死亡。
若有個急性闌尾炎病患,90歲,那我「猜測」抗生素治療比較好。
因為統計數字顯示:
90歲的急性闌尾炎病患接受手術,因體力無法承受,死亡率高達80%。
而90歲的急性闌尾炎病患以抗生素治療,死亡率為75%。
所以,我以我現有的資訊,
我做「最好的猜測」,並向病患提出建議。
30歲的病患,接受了手術,但不幸死亡;是我的錯嗎?
醫療統計學證實我的「猜測行為」是合情合理的。
醫師不是神。差得遠了。
We treat,God heals。
我以我手上現有的資訊,做出診斷最佳的猜測。
並以我手上現有的科學文獻,做最佳的猜測,做治療的建議。
病人會不會被治好,其實我們並無法事先知道。
統計數字裡永遠不會有「百分之百」這種事。
雖然我們希冀如此,但是在西方近代醫學,任何手術、治療,永遠不會存在「零副作用」、「零死亡率」 這種事。
個人小小意見:
回覆刪除在這種公開性的醫療文章中, 如果提到"盲腸炎"這個疾病, 可否用 "急性闌尾炎" 這個實際用在病歷記錄與手術同意書上的疾病名稱, 例如: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這樣子的方式.
已修正,
刪除感謝您!
謝謝您的意見。
刪除用盲腸炎一詞,是為了口語化(讓民眾以他們懂得文字瞭解)。
不過的確,應該是以「急性闌尾炎」會比較精確。
感謝您。我是作者本人。
關於急性闌尾炎的手術與治療成功率,
回覆刪除是作者(我)以簡單,猜測的數據,讓讀者瞭解用。
並非現今實症醫學真正的手術治療成功率。
希望不要引起誤解,並請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