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醫心義語】急診室的沙包菩薩

急診室的沙包菩薩 – 醫護人員的社會責任之一

作者:李宏昇醫師

醫勞盟的反暴力海報,畫了個拳頭,打了個大叉,彰顯對急診室暴力的恐懼及抗議。相對於拳頭,可憐的沙包袋只能忍氣吞聲的挨揍,忠實的扮演出氣筒的角色。

在精神科的門診角落或隔離的房間內也常會吊放一個沙包袋,不是用來讓醫師練拳健身。它的效用:如果病人有無法遏止的攻擊衝動或暴力傾向時,可以讓人搥打發洩,將壓力無害的釋放。

醫院的急診室,隨時都潛伏自傷或傷人未遂的準暴力犯。或是神智不清的酗酒藥癮者,或是病痛的折磨蝕毀、挫敗的堆疊累積,又急又氣,像個潛在性的活火山。一見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愛心醫德束縛住的醫護人員,動輒失控爆發,毫不留情的拳腳相向、摧殘迫害。

這時候,醫護人員的社會責任之一,就是扮演急診室裡的沙包菩薩,讓病家能完全釋放負面的情緒壓力。



但菩薩當久了,還是會提早昇天。
避免急診室的暴力傷害,一直是醫勞盟訴求的重點。其實不只是急診,門診的暴力事件也不在少數。不知大家記不記得,民國87年一位台南的婦產科醫師因和病家的糾紛、口角,被拖出去直接槍殺,震驚了社會,這是較案情重大的暴力事件。自己的經驗,也碰到過兄弟來診間賣茶葉。那時才剛開業,借貸一屁股,沒錢只剩下膽子,當下站起身來和他對嗆,比他還兇狠。害他到最後還自我解嘲說很怕被我打,訕訕然離去。雖然當時覺的很爽,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冒著極大的風險。最近幾年醫師的油水少了,加上健保給付,診所的現金量大幅減少。連黑道對醫師都興趣缺缺,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對照起來,夜黑風高、刀光劍影的急診室就不是可以快意逞英雄的舞台。冷不防的,一個拳頭就揮過來、一把刀就捅過來,或者賞你一顆花生米,吃不完兜著走。
血腥的畫面上了媒體,自然就會有很多人關心。連衛生署長都要到立法院作專題報告,檢討為何一向被社會肯定的愛心醫護會變成人肉鉆板?

事件的圓滿處理,盟友簡志仁講的很清楚:事前預防、事中介入、事後討公道。

議題炒作了幾個月,焦點都放在出事後的善了:如何懲戒?如何嚴罰?如何求償?要求道歉?事發後的加害者,那個不卑躬屈膝、搖尾乞憐?都只希望換取最少的懲罰損失,那個會真正打心底悔改?已造成醫護人員永久的身心創傷,補救又能有多大助益?
再談到事前如何預防,許多憂國憂民的醫界前輩精神都抖擻起來。先有些道德至上的大老將暴力發生的原委歸罪於急診的醫護人力不足、態度不佳。再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醫學中心醫師倡議作業制度革新、教育訓練改善來呼應,衛生署當然最後要辦個全國急診評鑑總檢加上醫護問卷調查漂亮收尾。結果,地區醫院要求落實”緩衝”、”隔離”,防範暴力衝突最關鍵的建議,如動線分開、進出管制、實體分區、檢傷分流等,只有嚷嚷、沒能付諸行動。隨著媒體熱度降低,議題就淹沒、消失在一堆官僚的報告裏。
難度最高的是急診現場事發時,立即的應變處置。有些醫院精心建構暴力危險族群的特徵:如男性、二十幾歲、低社會階層、無業、居無定所、酗酒嗑藥者等。每個醫護人員都要發揮柯南精神,照子放亮一點,頭腦機靈一點。甚至要仿效作戰技巧,設計欺敵的醫護暗語,有事能提前呼救,又不激怒對方。有些則請退休警察當保全、貼警民合作海報、置放人民保姆人像,好歹也要跟白道拉上點關係,有拜有保庇。儘管如此,但和病家肌膚相親、手足情深的醫護人員,貼身肉搏、交火一瞬間,遠水常常是救不了近火。

由上述分析觀察,我們發現急診暴力,多半只能事後勉強補救。最重要的事前預防、事中介入這兩項,醫護人員只能自求多福。可悲的是,能作的事情並不多。
多方慎密討論後的中肯建議:勤練跑步、著運動鞋上班,遇到事情,”走”為上策。如果不幸被堵到了,馬上脫下醫師服。不是叫你以暴制暴,相約在急診室外單挑;而是施展隱身術,遁入病人、家屬及群眾的茫茫人海中。

其實,急診室最常見、最令醫護人員難以忍受的,並不是有形的肢體暴力。
比起拳頭,言語暴力更傷人。

有形的暴力,已經讓我們左支右絀;無形的殺氣,又該如何化解?
如果能練就刀槍不入、金剛不壞之身,碰到不理性的謾罵,就當是瘋狗亂吠,充耳不聞、古井不波,這是個中高手。
若逆來順受、吃苦當作功德,是渡化、是修行,這是得道高僧。

我是血氣方剛的凡人,遇到攻訐,除了消極防禦,我會積極回擊。
以前實習時,高難度的注射或抽血,都要準備三套防身的劇本。
失敗時,怕病人開罵,一定先講:「你的血管好細、好沈、好脆弱!」,打死也絕不承認自己技術差勁。
制敵機先、攻擊勝於防禦,這是化解言語暴力的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你的血管很有挑戰性!」不只暗示病人身體情況特異,更明示自己追求突破的努力。
第三個層次:「我知道你很痛、很不舒服,我也跟你一樣難過。我們一起加油來過這一關!」自己發揮同理心不夠,也要誘導病人對你、對無奈的現況產生同理心,這才是王道。

同一個場合,一句話可以讓人情緒崩潰、全面失守;另一句話卻可能扭轉乾坤。

急診暴力的發生,和醫學大部份無關,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
急診暴力的化解,有形的對峙要緩衝、要隔離,眼不見為淨;無形的砍殺,要閃躲、要回擊,更要以和為貴。

一切還是要回到人性的糾結及順理,這是終結急診暴力的唯一選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