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林雅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林雅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醫政觀察】老年產業的課題

作者:東吳法律系學生 林雅若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2年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全台灣總人口的11.2%,超過260萬人次(註1)。我國的扶養比率亦達34.74%(註2);換句話說,每100位有生產力的成年人(15-64歲),負擔了34.74位無生產能力(14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每2.8人必須負擔1人的生計,壯年人口負擔之重可想而知(註3)。

早在2009年,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陳寬政教授即發表相關論文,指出醫療發達促使老年人口死亡率持續下跌,加上年輕育齡婦女接受高等教育、投入職場停止生育,在在加速人口老化。陳教授以民國84年的人口數據驗證:當生育率低於替換水準時,25歲以下人口以及25-50歲人口都會逐漸遞減。也就是說,人口衰退並不僅止於總量的衰退,人口自幼年端向老年端逐步發展的衰退同時會造成生產、消費與養老問題(註4)。

這些問題在陳教授的文章發表4年後的今天,幾乎看不見改善。儘管政府自民國87年開始推動一系列的長期照護計畫方案,執行成效相當有限。不僅民國96-105年推動的「長期照護10年計畫」無法發展出社區式與居家式服務的照顧品質標準;城鄉差距過大長期照護資源不足,以及行政法規和體系的分歧—法規分類過多,主管機關又各有不同—使得資源難能統籌管理(註5)。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醫政觀察】二代健保的一線曙光


作者:東吳法律 林雅若

開始關心社會福利議題後,一個保險界的朋友很認真地跟我相談二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設計。根據立法委員審查法案的會議記錄(註1),當時的衛生署長楊志良指稱衛生署係依據行政院二代健保規劃小組耗費數年製成的「94年度全民健康保險費率精算報告」作成「全民健康保險修正法草案」。

有趣的是,儘管精算報告摘要早以模擬未來5年的報告指明「增加保險費收入」和「減少保險成本」方案的併行,才能有效彌補當時的財務缺口,二代健保修正案卻只見保險費基的擴大,不見減少保險成本的減少支出(註2)。
簡單地說,減少保險成本會變相地增加就醫者的財務負擔,一不小心會影響民眾就醫的公平性,接著讓立法委員流失選票。於是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二代健保法對勤奮賺錢的上班族和企業主提增課稅,卻難以感受到肩上健保負債的重擔難以減輕。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醫政觀察】全民健保不太保險


作者:東吳法律 林雅若

保險是一種透過團體的力量分散個人風險的經濟制度(註1),以團體負擔個人費用的方式,將個人應自行承擔的風險轉嫁於團體。簡單地說,就是「一人有難,大家分攤」(註2)。儘管制度立意良善,落實上卻有「道德風險」,如團體裡的個人濫用資源,損害其他團體成員的利益。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即遭逢此困境。

全民健康保險以確保全民獲得健康照護為目的,將個人應自行承擔的醫療費用轉嫁於全民,解決「因疾病發生之不確定性引發的財政負擔」(註3)。不幸,道德風險使得看病和拿藥浮濫(註4),部分患者因為診療費用低廉,過分濫用保險制度,醫療資源遭到浪費,診療次數過多,藥物領了不吃。全民健保年年虧損,保費不得不漲。